监控量测项目数据采集方法
依据《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》(JTG F60-2009)监测项目数据采集方法见下表。
监控量测项目数据采集方法
序号 |
项目名称 |
监控量测项目数据采集方法 |
1 |
洞内、外观察 |
洞外观察:浅埋地段地面变异(塌陷、开裂等)、植被损坏及移动情况、水系涌水量、水系污染程度等。 已施工区间观察:渗漏水情况、喷层表面的观察以及裂缝观察、喷射混凝土与围岩结合情况、锚杆状态、钢拱架是否有压屈现象、衬砌表面是够有裂缝、仰拱是够有底鼓现象等。 |
2 |
周边位移 |
接触式量测:通过在两侧洞壁的布设两固定点,用收敛计每次量出两点的净长L,求出两次量测的增量(或减量)△L,连续测度三次,然后取平均值,此即为此断面周边位移值。 非接触式量测:当接触式量测有障碍物阻挡时,可采用全站仪(配反射膜片)的方法观测周边位移,通过在拱顶、两侧洞壁的布设3~5个固定反射膜片点,利用全站仪对边测量功能,每次测量出反射点之间的斜距,求出两次量测的增量(或减量)△L,此即为此断面周边位移值。 |
3 |
拱顶下沉 |
接触式量测:通过布设在洞室拱顶的固定点,用精密水准仪和铟钢尺在拱顶挂立标尺进行测度,分别读取固定点的后视高程和前视高程。假设第一次的后视点高程为A1,前视点高程为B1,第二次读数后视点高程为A2,前视点高程为B2,则拱顶的位移值为△h= A1-A2+ B1-B2,△h>0,则拱顶下沉,△h<0,则拱顶上移。 非接触式量测:当接触式量测有障碍物阻挡时,可采用全站仪(配反射膜片)的方法观测拱顶下沉,通过在拱顶布设1~3个固定反射膜片点,在洞外(或已经稳定区段路面)布置1个后视点,利用全站仪对边测量功能,每次测量出反射点与基准点间的高差,求出两次量测高差的增量(或减量)△h,此即为此断面拱顶下沉值。 |
监测所用仪器包含全站仪:一级精度全站仪,测角中误差±1²,测距中误差1+1´10-6·D(mm)。
监测点布置原则
监测点应根据施工进度、监测对象、监测项目、地质条件等情况和特点,并结合当地工程经验确定,监测点应使监测信息及时、系统地反映施工工况及监测对象的动态变化,并宜采取定时监测,并宜对关键监测项目进行实时监测,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和数量应坚持下列原则:
(1)监测点应能反映监测对象力学或变形特征;
(2)监测点的布置应满足反映工程结构和周边环境安全状态的要求;
(3)监测点的布置应便于观测,不影响和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受力和使用;
(4)监测点应埋设稳固,标识清晰,并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。
变形监测的基本要求
(1)观测前对所用的水准仪和水准尺按有关规定进行校验,并作好记录,在使用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换;
(2)首次进行观测,应适当增加测回数,一般取2~3次的数据作为初始值;
(3)固定观测人员、观测线路和观测方式;
(4)定期进行水准点校核、测点检查和仪器的校验,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;
(5)记录每次测量时的气象情况、施工进度和现场工况,供监测数据分析时参考。